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而校園環境則是教育的基礎。隨著人們對于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校園環境的設計和創新也變得愈發重要。目前,全球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教育擴張與變革,人們暢想未來學校將打破學校與社會間的壁壘,擴展學校的邊界吸納更多元化的社會參與者,建立更包容的教育生態系統,讓學習自然而然地發生。而中國面對持續增長的就學需求,及由“升學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改革,新時代校園也正走向轉折點,如何讓校園成為真正承載知識與生活的“模具”,是當下的挑戰也是機遇。

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教育模式的不斷演化,中小學校園規劃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新高考模式3+2+3;最近五部門推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2.0”,支持建設一批虛擬仿真實驗實訓重點項目,加快培養緊缺人才,在中小學校、高等教育、職業學校建設一批虛擬現實課堂、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緊跟國家戰略部署規劃,教育改革政策也紛紛出臺。

“
未來,中小學校園空間的需要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重點關注:
·以運營維度構建校園空間;大部分學校管理運營與項目實施脫節,后期運行改造大、浪費大,需要設計方前期充分研究任務書,了解需求,提出可行方案。

·強調中小學文化屬性;隨著城鎮化持續進行,中小學建筑在未來社區中越來越重要,在規劃中提煉校園建筑的文化屬性,使之成為社區文化標桿;中小學的多功能報告廳(劇場、音樂廳)、多功能體育館、運動空間、圖書館、藝術展廳、食堂餐廳等等均是目前社區所缺乏的文化活動空間,提升這些空間的設計品質,有利于提升整個社區品質。
·提煉中小學建筑的公建的公共屬性;校園閑置實現對社區開放(包括多功能體育館、運動場、報告廳、教室培訓、圖書館等),校園的一些公共空間可以彌補社區公共屬性的短板,在交通流線和配套上適當考慮多功能性,錯峰使用的可能性,就會為社區提供更豐富的公共空間。

·關注校園空間的營造;隨著雙減政策的執行,孩子在學校停留時間會更長,學習空間或學習環境將是未來學校研究領域的一個重點,適應教學模式的變化,需求變化(比如藝體類空間需求等),留出彈性靈活教學交流空間,適應未來教學模式。

·校園內外流線規劃(學生、老師、家長接送、家長會、參觀、后勤、公共空間社區開放等);城市核心區域學校尤其在上下學接送高峰時段對城市交通干擾很大,規劃上要做好流線組織以及接送系統,使不同到校離校方式的交通流線順暢有序,同時避免后勤送貨和污物垃圾的轉運對教學造成干擾。尤其應關注日常接送對城市的干擾,條件允許可以考慮利用街頭綠地或者社會停車場,設置安全接送系統,解決日常接送干擾和體驗,家長們可以在下沉臺階上安全等候自己的孩子,并可通過下沉庭院內的窗口早早望見孩子們的隊伍,接到孩子后可平層到達車庫駕車離開。接送不再受到頂風冒雨,也不再對學校周邊的道路帶來朝夕擁堵。這一小小改進,將社會性引入了校園,將校園融入了城市。校園入口空間有條件可以設置家長等候空間,也是家校溝通平臺,也是學校對外展示窗口等。

·前期充分了解學校使用需求;設計方案滿足教學單元(如普通教室、各類實驗室等)標準化、其他教學空間(如圖書館、禮堂、風雨操場等)配置滿足多功能化、配套空間(如辦公室、會議室、食堂、宿舍等)空間及設施設備清單化、戶外空間多樣化;留出校園文化發展空間,保證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滿足師生實際使用要求。同時,根據不同學校辦學特色,設置符合該校的特色空間,比如藝術,體育,科技,人文等。隨著國家戰略發展,人才需求,新型教學空間也需要深入研究,比如STEAM教學空間,虛擬實驗室等。


·后疫情時代校園健康空間需求;創建校園健康空間,不僅是提供滿足于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識性場所,同時它也賦予了營造和諧人際環境、尊重個體差異和價值取向、完善自我等更深層次的教育情境內涵。同時,校園空間與公園城市的融合以及綠色建筑、智慧校園概念等,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并提高。
·全面設計師人才;校園建筑設計往往是全過程設計,目前業主建設單位對懂教育的全面建筑設計師需求迫切,因此也要求我們在全過程建筑設計師能力的全面提升,包括不限于選址、策劃、估算、多方案比較、設施設備集成、校園文化、施工、交付等。

隨著教育模式的多元化發展,教育建筑的作用不僅限于教學,更是文化與育人理念的表達。基準方中在文教建筑設計領域深耕多年,積極進行文教建筑設計探索實踐,并成立了基準方中文教事業部,整合文教建筑多年設計經驗和精銳創作力量。近年來,公司先后完成了多個高校、中小學校、幼兒園等項目設計,經過不斷實踐與總結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具備了較高的文教建筑設計水平。基準方中遵循“空間即教育” 的設計理念,研究并探索教育建筑的多元化與獨特性,創新校園空間與教學模式的合理關系,為當代校園建筑的創新升級助力。
來源:建筑設計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