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談到設計時,意大利藝術家吉洛·多福爾斯使用了一個形容詞,他稱之為燃燒?!皼]有什么比設計更燃燒?!?/p>
這個形容詞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方面,字面指熾熱、沸騰的意思。另一方面,暗示了一些將緊迫性、嚴肅性或時事性強加給我們的東西。這兩種含義都抓住了設計的特定和定義方面。它能夠吸收和表達一個時代的情感溫度,使其到熾熱的地步。另一方面,它能夠為日常生活中的緊迫問題提供即時答案。
它代表視覺和觸覺上的互動,代表一些難以處理歸類的東西,而燃燒的東西是不可能拿在手里的,我們不能拾起設計,定義它的輪廓,追溯它的歷史。

所以當面對“什么是設計?”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時,唯一合理且無爭議的答案就是問題本身:
設計就是設計。
正如戈達爾所說,電影就是電影。
設計就是設計,因為它是人類文化和社會所稱的一切設計,那么誰來決定一個設計的好壞,以什么標準、什么形式、什么標準來衡量呢?
也許,所有那些想用他們精致的概念系統的鋒利長矛來串接和明確定義所有設計的人都慘遭失敗。因為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設計是如何從他們定義的籠子里溢出來的,溢出到他們的原理圖框架之外,侵入意想不到的領域,甚至在他們沒有預見到它會出現的地方出現。

我們問過“什么是設計?” 對于一些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設計師來說,答案各不相同且不一致,一套觀點和信念以千變萬化的方式豐富和講述了它的巖漿性質。
也許在我們問“什么是設計?”之前,我們應該問“設計在哪里?”。它作用在哪里,介入哪里,它就運作在哪里。嘗試識別它的存在、它的作用、它影響和改變事物狀態的方式。
設計不能封閉在嚴格的界限內,它不能被關在過于狹窄的地圖中。
設計不能貼標簽,因為它是動態的。它創造了變化,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也改變自己,它的學科地位是流動的,不斷發展的。

設計是什么時候誕生的?有人將其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有人追溯到工業革命,有人追溯到克里斯托弗德萊賽,有人追溯至古騰堡,有人追溯至未來主義者,有人追溯至龐貝萬物有靈論,有人追溯至伊特魯里亞時期,有人認為羅馬法以其特有的方式是設計的杰作。
我們可以討論制作方法,如果設計意味著批量生產,我們如何處理一次性的原型,它們也完全是設計歷史的一部分?設計產品必須由機器制造嗎?如果有人手的幫助怎么辦?
設計與工藝的關系如何?
一些人試圖通過確定生產和市場部門設計是生成引擎來回答這個問題。但同樣,可以與設計的生成引擎相關聯的類型非常多樣且異質:從家具到圖形,從汽車到通信,從照明到服務,從食品到游戲,任何基于這一假設的可能理論都將是非生產性的或不詳盡的。
所以,設計就是設計。

開篇提到的意大利藝術家就這個話題給了我們一些重要的思考,稱如果一個物體不僅具有實用功利功能,而且還具有審美功能,那么它就可以被認為是設計。簡而言之,他認為實用和美觀是設計對象不可分割的因素。
設計的意大利語單詞是來自拉丁語,意思是“向前”,“超越”。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及其教訓,那么我們可以說,一個好的項目不僅能夠對現有需求提供功能性響應,而且能夠發現和預示在社會團體中仍處于潛伏狀態但正在出現的需求。
設計是一種項目文化,它可以是有遠見的,可以看得更遠,可以超前于時代,可以描繪未來的場景。20世紀下半葉,設計基本上就是這樣。它做到了這一點。它對物質文化的民主化和每個人生活中幸福的傳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今天,設計已經變成了另一種東西。在一個努力設計未來的社會中,它已經成為一種大眾職業,而且似乎沒有更多的需求尚未從頭開始得到滿足。它不僅要設計未來,還必須讓現在可持續發展。它必須傳達道德流程和資源使用責任。它必須傳播讓人們更加意識到他們對物品、商品和可用資源的使用的想法。它仍然是20世紀初的設計還是已經變成了其他東西?
設計就是設計。直覺上我們都明白它是什么,理性上我們努力尋找一個綜合其眾多功能和表達方式的公式。但也許正是它的這種豐富性,它的多價性,它與生俱來的跨學科性,與其他學科對話而不融入它們的能力,這種適應時代和變化的能力不斷地保持對自己的真實,它是流動的,它總是在那里要求我們告訴它自己是什么,同時又知道沒有明確的答案,使設計成為最現代、最必要的設計形式、學科、實踐,最符合我們這個時代困難和復雜的精神。
來源:ArchiWorld世界之旅(ID:archi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