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10后現在的學校是什么樣?我們的校園設計在變得新奇有趣嗎?當設計一個學校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讓這個設計生動起來?
近幾年,國內的學校設計逐漸擺脫原有的傳統束縛,整體設計上增加了趣味性和設計感。讓新時代的學生擁有了更加生動有趣的校園體驗。本篇將通過幾個案例來展示不同風格的有趣學校設計。
MAD:北京四合院幼兒園

2017年,北京城東五環外的一個四合院,希望被改造成幼兒園使用。雖然幼兒園、學校設計要遵守諸多規范,但馬巖松眼中的幼兒園設計并沒有“一定之規”。

四合院幼兒園里,新建的教室部分是個不規則的環形,把規則的老四合院包在了當中。

馬巖松挑選了紅色、黃色這樣的皇城色彩應用到地面,還修起了高高低低的緩坡
“好像一個火星表面,掙脫了老北京、掙脫了地球。”

爬上園區四層高的小樓俯著看,在四合院灰色屋瓦和郁郁蔥蔥樹木的掩映下,色彩斑斕的屋頂仿佛一只外來生物。

面對老建筑上建新建筑的敏感話題,馬巖松的方式大膽又審慎。他大膽地把原先繞著老四合院一周的仿古建筑全拆了。

新建部分的高度和四合院屋頂幾乎齊平,從室外的街道上走近幼兒園,并不會感受強烈的形象沖擊

在四合院幼兒園,馬巖松投放的情感是自由。嚴謹、規制的四合院象征著家庭秩序、社會等級,馬巖松想反著來。

馬巖松想扭轉中國人腦中根深蒂固的“新老總是在對抗”的觀念,用一個輕巧的新建筑,把象征著老北京城厚重歷史的四合院,保護在了正當中。
02
深圳紅嶺實驗小學

深圳紅嶺實驗小學,是這一波深圳校園更新中最早設計完工,也是最“出圈”的一所。“首次把’高密度校園’這個難題,給突破了。

小學的建設用地是100米見方,原計劃開設24班,但因為學位缺口,擴充到36班,是計劃的1.5倍。

如今,紅嶺實驗小學成了“南方高密度校園樣本”。
一開始,本地或臨近廣東城市的老師紛紛跑來打卡,后來漸漸出“圈”,從全國各地涌來慕名參觀者,看完都說“很感動”。

03
清華附中光華中學

這座校園位于北京東四環外一片發展建設方興未艾的城市社區里。

一方面是當下教育的變革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并由此對校園空間提出的全新的訴求。
另一方面是由周邊大量、重復、高密的住宅所形成的相對單調的社區現狀.

在嘗試爭取最為優化的光照條件、功能架構、場地適配之后,得到的是一個前后錯動、虛實相間、相互連通的解答。

采用組團式的布局來處理基礎教學單元,營造學習社區,帶給學習者家的親切感、鄰里的共生感。

除了常規課程活動為主的基礎教學單元,還包含由實驗、藝術、社團等活動組成的公共教學部分。

在場地大小限制、日照間距和時效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把以上二者進行疊合布置

校園的二至四層為基礎教學單元,一層和地下一層為公共教學層(公共教學部分)。

這座校園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平臺,將空間的支配權更多的還給學習者,以激發他們的思考和創造。

空間伴隨教學一起“演變和生長”,并由此生發更多的可能,進而促使校園由空間向內容轉變。

在面對建設中的城市時,可以成為對周邊同質化社區樣態的一種溫和對峙與積極調劑。

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行動,可以為學習者和社區注入力量。

04
蘇州高新區第四中學






江南民居聚落組織結構的形成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復雜的地域文化環境塑造了里巷串聯合院式民居。

在方案創作時,則“自下而上”,由空間反推,以長廊、邊院、外院、巷道等交通空間連接若干院落空間。

四中方案設計中的廊形式多樣體驗豐富,置身其中能夠引發對拙政園“水廊”、“曲廊”和“復廊”的聯想。

05
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





HPP通過充滿親和力且豐富獨特的建筑體量,結合校園景觀打造錯落有致和賦予思考的空間布局。

“學習超市”作為校區內的實驗性教育平臺,是校園建筑設計的核心。

超大尺度環狀結構在保持自身連續性的同時,與周圍建筑緊密相接,完整串聯起各個層級的功能空間,形成綜合而扁平化空間組合。


外部空間面向城市,而內部空間則創造了一個桃花源般的校內世界,形成了清晰的內外對比。

每個單獨學院都通過環狀學習超市與其他學院連接,但同時也擁有自己的首層獨立出入口。

各類功能空間的結合打造了一個真正能激發學生和教師創造力與探索精神的校園。




校園作為日常生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存在,承載的是學生時代美好的青春回憶。
當我們面對學校設計的時候,在關注功能以及規范的同時,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情感進去,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為每一個夢想保駕護航。
來源于匠山行記(ID:gh_d836161f0f54),作者匠山







